close

1939年的愛爾蘭,存在著一種不人道的感化體制
將犯了小罪的未成年少年送到教會學校接受感化教育
教務長約翰修士用監獄的方法管教男孩們
甚至築了一道牆隔開年長和年幼的男孩
即使是兄弟也不能交談或互相碰觸

某日,來了一位新老師威廉法蘭克林
他來到這所學校,才發現這種不人道管教制度的存在
他也發現有幾個十多歲的男孩連大字都不認得一個
於是他用心教育班上的每一位學生
並且要求同學直呼姓名,不再以編號相稱
在他的教育之下,不識字的男孩能唸書背詩
而原本就識字的男孩「莫瑟」,成了他愛好文學的高徒
但是他看著約翰修士的殘暴管教法,益發地心痛
卻又愛莫能助,在主教的干預下,連校長都插不上手

直到........有一天莫瑟被約翰修士活活打死了
法蘭克林心中的憤怒如火山爆發一般,一湧而出
他把約翰修士痛打了一頓,而約翰修士也被改派往非洲傳教
學校進行了一場大改革,拆除了分隔學生的牆
就像柏林圍牆一樣,被推倒之後讓所有同胞重逢

這部電影令人聯想起「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
卻比春風化雨更震撼人心,也更寫實
現實的殘酷赤裸裸地擺在眼前,發人深省
法蘭克林老師的細心教導,在這困難的環境中更令人動容
沒有太多的色彩,沒有太商業化的包裝
可是這部愛爾蘭電影,卻像針一樣刺得人心無處不痛
尤其莫瑟被活活打死時,約翰修士的那股狠勁
彷彿喪心病狂一般,靈魂深處的惡魔浮現,讓他全身失控
男孩們的無助,法蘭克林老師的無力,校長神父的無能
舖陳出一條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故事線
讓人性的黑暗面無處躲藏
也許是因為更痛,所以才更感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tesque 的頭像
    grotesque

    偶爾想當烏龜的鴕鳥

    grotesq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